俞孔堅在中國首創了“海綿城市”概念——減少混凝土使用,增加更多綠地,利用而非對抗暴雨。全世界的大都市都在跟進。
您所在的城市尚未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處理暴雨的傳統方法是盡可能快地將水排出城市,通過溝渠、下水道和運河。但這種策略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隨著大氣變暖,它能夠容納更多的水汽,導致越來越濕潤的風暴超出了這套老舊基礎設施的負荷。您的城市是為了100年、200年、300年前的氣候而建,但那個氣候已不復存在。
城市設計中的新熱門策略,最初在中國提出,是放慢一切。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開始實施一項將其不斷增長的大都市轉變為海綿城市的國家政策,這些城市不是處理所有暴雨水,而是捕捉它。如果工程師能夠減慢水的流動,讓水浸入地球而不是流失——使用雨水花園、擴散地、透水鋪路石和城市濕地——這同時減少了洪水並重新填充了底下的含水層。隨著地球變暖和乾旱加劇,這將變得越來越關鍵:海綿城市旨在為雨天儲存水,或更準確地說,是乾燥的日子。
“每當下雨時,我們盡可能多地保留,”海綿城市概念的倡導者和北京設計公司Turenscape的創始人俞孔堅說。“我們減慢水流,讓地球吸收水分。海綿城市將成為一個適應性城市,一個有彈性的水系統,一個多孔的景觀。”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總的來說,美國各城市每天可以通過跟隨中國的腳步加快海綿項目吸收數十億加侖的水。“海綿城市是適應氣候變化、熱浪、洪水、乾旱的迫切、即時的解決方案,”俞孔堅說。
這就是泰國曼谷班哲基蒂森林公園在海綿轉型前後的樣子。(移動滑塊以查看完整轉型。)
在文化景觀基金會因其在海綿城市方面的工作而授予俞孔堅Oberlander獎之後,《連線》與這位景觀建築師坐下來談論如何使城市區域盡可能像海綿一樣,如何一次解決很多問題,以及大都市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為明天日益混亂的氣候做準備。這次對話經過壓縮和編輯以便清晰。
連線:這個概念之所以如此有力,是因為您可以在如此不同的規模上進行。在洛杉磯,他們有擴散地——開放區域廣達數百英尺,允許水浸入含水層——但他們也在路邊的窄條地上挖掘,種上綠色植被。
俞孔堅:海綿城市可以在任何規模上實現。水是寶貴的。如果您在自己的後院保留水,您就不需要給樹木澆水,不需要給花園澆水,因為水在下面——您的寶藏就在這裡。它是在個人、社區規模上的。